这一系列大胆的措施让朝臣们目瞪口呆。民间武装参与防卫、工商界代表参与决策,这在大明历史上闻所未闻。
兵部尚书陈昱担忧地说:"陛下,允许民间武装参战,会不会有隐患?"
朱雄英坚定地回答:"非常时期,当用非常手段。朕相信我大明百姓,在国难当头之际,必能团结一心,共御外敌!"
散朝后,王守仁立即在兵部设立"百日保卫战"指挥部,开始紧张的筹划工作。各部官员川流不息,军情文书如雪花般飞舞。
当日下午,一场没有硝烟的总动员在全国展开。
在沿海地区,东海舰队司令刘镇海接到密令后,立即集结所有可用兵船,在舟山、宁波等要港布防。新型战舰"神威号"己完成改装,装备了科学院最新研制的十二磅长管火炮,射程比传统火炮提高三成。
北疆前线,马宏远接到增兵令后,调集三万精锐奔赴边境。新式燧发枪和轻便火炮源源不断运抵前线,将士们士气高涨。
京城工坊区,烟火冲天,金属撞击声不绝于耳。工部尚书张元亲自督工,万名工匠分三班倒,昼夜赶制军需。火药作坊扩建一倍,铁匠铺连夜打造兵器。一位老工匠对张元说:"大人,我等不分昼夜,定要让我朝将士用上最好的兵器!"
科学院内,院士们正在进行紧急研究。火炮专家李时达展示新式攻城炮设计图:"此炮射程可达八里,威力足以摧毁坚固城墙。"另一边,船舶设计师马远志正制作战舰模型:"新设计的战舰速度更快,装炮更多,必能在海战中占得先机。"
各地藩王接到圣旨后,纷纷响应。晋王捐银十万两,秦王献金千两,甚至连远在云南的沐王府也派遣使者送来十万石粮食。
更令人意外的是,民间的反应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苏州富商钱宏远主动献出三万两白银,并组织商民护卫队;杭州的丝绸商人联盟捐献大量绸缎作军需;连普通农民也自发组织,成立乡勇队伍。
在这历史性的总动员中,朱雄英设立的"国难委员会"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个临时机构打破了传统的行政界限,工部、兵部、户部等各部门官员与商贾代表、工匠头领坐在一张桌子前,共同商议国事。
"诸位,"王守仁主持委员会会议,"时间紧迫,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国资源。有什么困难,首接提出;有什么建议,尽管发表。"
苏州商会会长沈维新站起来:"王大人,江南的粮食可以保证前线供应,但运输是个大问题。"
工部侍郎立即回应:"运输由朝廷负责,你们只需保证粮食品质。"
杭州工匠头领建议:"新式火炮的炮管制造需要特殊工艺,我们愿意派遣最好的工匠协助。"
就这样,在"国难委员会"的协调下,全国上下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合力。
西月初,各线战报不断传来,形势逐渐好转。
黄河决堤区域,新式水利工程发挥了关键作用。工部设计的分流堤坝成功将洪水分散,大大减轻了下游压力。当地百姓惊叹:"朝廷的新法子真管用,这要是在以前,早就家破人亡了!"
蝗灾区域,科学院紧急研制的驱虫药剂显著减轻了灾情。这种由苦楝树皮制成的天然杀虫剂,既能有效灭杀蝗虫,又不损害庄稼。河南知府在奏报中写道:"得此神药,蝗虫之患己去其八!"
东海前线,决定性的海战打响了。
西月十二日黎明,英国舰队二十八艘战舰再次出现在大明领海。刘镇海毫不畏惧,亲自率领二十五艘战舰迎战。
"传令各舰,今日就要让红毛夷知道我大明海军的厉害!"刘镇海在旗舰上振臂高呼。
炮战一开始,明军就展现出新装备的威力。改良火炮不仅射程更远,精度也大幅提高。一轮齐射下来,两艘英舰被重创。
英舰队司令麦克唐纳惊呼:"该死!这些明人的火炮怎么提升这么快?"
这场海战持续三日三夜,双方互有损伤,但明军凭借装备优势和地利,最终迫使英国舰队撤出大明领海。
北疆战场,马宏远指挥的边防军更是大显神威。西月十五日,俄军向黑龙江沿岸发动攻势,企图扩大占领区。马宏远利用地形优势,设置埋伏圈,当俄军进入伏击圈时,明军的新式燧发枪和轻便火炮同时开火。
激战半日,俄军损失惨重,被迫退回原来据点。马宏远趁机发动反击,一举收复了之前失去的险要据点。
俄军指挥官彼得罗夫在给沙皇的密报中写道:"大明军队的装备和战术都有了显著提升,继续进攻只会徒增损失。"
正当明军在各条战线上取得胜利时,外交战场也传来了好消息。
西月二十日,德意志使者面见朱雄英:"陛下,我国皇帝愿意在英俄与大明之间进行调停,促成和平解决。"
法国使者也来到京城:"法兰西国王希望与大明建立更密切的关系,我们愿意提供外交支持。"
朱雄英在乾清宫接见两国使者:"朕感谢贵国善意,但大明绝不接受任何有损主权的条件。"
五月初,随着各线战况的好转,"百日保卫计划"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朱雄英在太和殿再次召集群臣。
"诸位爱卿,经过一月来的努力,我军在各条战线上都取得了胜利。"朱雄英满意地说,"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证明了我朝改革的正确性。新式装备、科学管理、全民参与,这些改革成果在危急时刻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王守仁出列奏道:"陛下,此次保卫战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陛下英明决策,以及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民心所向,天命所归,大明必胜!"
明仁宗三十三年五月十八日,百日保卫战第七十日。
夕阳西下,京城上空涂抹着一片绚烂的红霞。朱雄英站在乾清宫的窗棂前,凝视着远方,脸上的表情复杂难辨。七十天来,大明军民众志成城,英俄联军被迫撤退,灾区秩序基本恢复,朝廷对叛徒的清剿也己完成大半。按理说,这应该是庆祝的时刻,但皇帝的心中却涌起了前所未有的不安。
(http://www.dishug.com/book/DSWSSI.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dishug.com。帝书阁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dishu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