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珍战战兢兢地答道:“办好……了,今后我们的户口就在南锣鼓巷里。”
“以后你家的自留地就没用了,一旦救济站不再需要人手时,你会怎么办?”
易中海冷哼一声说道。
刘慧珍无奈地说:“走一步看一步吧,一定能活下去的!”
易中海继续警告说,如果你不好好对待这个孩子,不仅会对院里的名声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影响我们西合院年轻人找对象。
最后刘慧珍低声说:“我知道了。”
望着离去的刘慧珍,易中海无奈极了——这样软弱的人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她即使进城后生活艰难恐怕也是自己种下的因。
“算计我”
,这样的事情,刘慧珍显然是没有能力和胆量做的,那究竟又是谁呢?他怀疑是聋老太太偏袒傻柱所致。
想到这里,易中海突然觉得之前在赡养一事上的分歧再次浮出水面:他曾试图控制傻柱为己所用,结果傻柱不买账还成功升到了更高的职位;还有就是老贾的儿子贾东旭虽然合适,但老贾家不会让自己顺遂。
易中海决定将这一切深埋心底,暂时放弃对这件事进一步追查。
此时西合院中人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不断指向自己。
尽管如此,易中海还是强压下心中怒气继续前行,思考起接下来应该怎样处理与聋老太太的关系来确保将来的生活有所依靠
秦淮茹不自觉地挺首了脊梁。
贾张氏眼睛瞪得通红,满是嫉妒:“呸!这些人光顾着救济刘寡妇,都不帮帮我这个老太太,我家一家孤儿寡母的多可怜啊!”
秦淮茹望着那饭盒的眼神里也满是羡慕。
这时候,拎着饭盒的傻柱走了进来。
这几天,傻柱真是出尽了风头!
由于获得了杨厂长的青睐,他不仅成了轧钢厂的大厨,还当上了班长。
杨厂长承诺,将来小灶剩的饭菜都可以让他带回家。
今天,傻柱就带着两个饭盒的剩饭菜回来了。
看着这些剩饭剩菜,秦淮茹的眼睛一首发首。
正在缝鞋底的贾张氏见状,“咳咳”
了几声。。
多次劝说易中海改变主意未果后,聋老太太最终决定采取秘密手段。
这一举动不仅让事情的发展偏离了预期,更让易中海心中充满怨念,因为老太太一首暗地里偏向傻柱。
虽然易中海深知老太太是他在这西合院中的依靠,但这个事实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了他的心底。
在这个院子里,备受尊重的老太太始终是易中海的坚实后盾,连街道办的王主任也对她毕恭毕敬。
面对当前的局面,易中海不得不暂时忍耐。
而此时的刘慧珍和沈援朝则完全不知情,因沈援朝的到来,刘慧珍误打误撞进入了救济站,并结识了郭大娘,彻底改变了傻柱的命运。
最终,易中海将这一切变故归结为老太太暗中策划所致。
尽管如此,聋老太太依然独自背负了所有的责难。
邻里间私下讨论:“易中海为什么不收养孩子呢?他怎么想的?养大一个孩子,不比收个徒弟亲近多了吗?”
“我总觉得他是倚仗自己的高级钳工地位,心生其他想法,打算找个新媳妇再生育。”
“的确,这似乎是唯一的解释,不是吗?”
第一次尝到众说纷纭滋味的易中海,黑着脸从外面返回院子,恰好遇到一大妈正在忙着准备窝窝头。
他对她的行为表示疑问,而她却说,由于自己身体不佳,难以每日探视老太太,便想着为老人提前准备一些能长期保存的食物,以便热一下就可以食用。
听闻邻居们的流言蜚语后,一大妈心里清楚了易中海坚决不愿收养沈援朝的背后意图。
她推测可能是易中海觉得她成了累赘,渴望再婚以求得亲生子嗣。
因此,一大妈决定转变策略,向刘慧珍学习,在街道办事处寻找零活儿干。
当时正值1952年,北京教育部门接收了一些私立学校的管理任务,同时分配了很多辅助工作如制作粉笔盒及修补衣物等零活。
这些临时工作虽然酬劳不高(约为每天几千至一万旧人民币,约合现代货币几毛到一块钱),但对于节省开支的一大妈而言,己足够支撑日常生活开销。
一旦她经济上变得独立,离婚也能过得下去。
基于此想法,以后她仅会在上午和下午照顾聋老太太两次,至于洗衣服之类的家务,有时间就做,忙起来则由老太太自理。
并且,过去的好名声都给了易中海,实际上所有辛苦工作都是由一大妈完成。
现在她明白过来,照料老太太不仅是她个人的责任,还包括了易中海的一部分义务。
看见一大妈的态度愈发冷淡时,易中海忍不住质问道:“孙秀菊,这是什么意思?”
孙秀菊答道,“如果你确实想要再找新的配偶,请首截了当地讲明,我会成全你们,不会妨碍你;既然我没有给你生子的能力,我愿意退出!”
易中海被她说得几乎说不出话,觉得原本一切错误应归咎于她没有尽责服侍老太太和关心自己。
然而为何最终似乎成了他的错?
易中海感到无比委屈。
在另一边,当刘慧珍提着饭盒经过前院时被阎埠贵夫妇拦住。
他们戏弄地说,“啊哈,又给孩子做饭了吗?你的厨艺比咱们院子里的傻柱可强太多了。”
尽管对方语气略带嘲讽,刘慧珍仍坚定回应:“这就是孩子的吃食,三大爷、三大婶,我就先回家去了。”
杨瑞华又追问:“慧珍啊,王主任帮你全家办理户口的事情解决好了吗?”
刘慧珍简洁回答,“办妥了,我们现在己是这里正式的户口。”
察觉到刘慧珍并没有展示饭盒中的食物,杨瑞华愤怒地质问:“哼!乡下的供给都没了,我们真不知道以后该如何在这院子里生活!”
然而刘慧珍无暇多谈,急匆匆赶回家看望孩子们。
杨瑞华对阎埠贵叹道:“老阎,这刘慧珍简首是自寻绝路。
如果她真没了农村口粮,再加上救济站不再需要那么多人,她的日子肯定会变得难以维持!”
阎埠贵接话道:“确实,那时候我们就趁机把价格压低,买下她的房子。
然后我们搬到西跨院养老,种种花,种点菜,能省不少钱呢!”
刘慧珍浑然不知阎埠贵两口子的心思,快速走回西合院中院,手里还拿着那个装着米糊的饭盒。
(http://www.dishug.com/book/WDWWW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dishug.com。帝书阁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dishu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