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援朝感到大脑仿佛经历了重塑,前尘往事一下子变得清晰明了。
他的视野豁然开朗。
看到墙上的日历上写:
三月一日,阳历;正月十六;
农历癸巳年甲寅月辛亥日(属蛇);
周日第10周。
宜:出行、打扫、搬家、祈福、安床、祭祀、收养子女等...
忌:结婚、纳畜、安葬、作灶、破土....
读了一遍,内容瞬间牢记脑海。
逆天悟性带来的过目不忘能力真是太厉害了!他终于可以规划自己的未来了!
1952年的孩子并不怎么走运!尤其是初中、高中时期的下乡政策使许多人无法正常发展,一旦回城,己时过境迁,难以找得好工作。
特别是农村生活对于从未经历过的沈援朝来说更是难于上青天。
但有了如今的能力,一切变得简单了许多。
沈援朝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可以选择跳级,从而更早地开始大学生活。
到那时候,他就不用担心很多事情了!不过还是要准备充分,以防万一他去外地上大学或者跳级未成功的情况发生,如果那样的话,留下他的妈妈和两个姐姐在西合院,她们可能会被欺负得很惨。
看来,他必须考虑双重保险!
若将来不得不离开西合院而不能带着家人一起走的话,只有一个办法了!那就必须连同那些西合院里不良的人一并带走!能改过自新的就改造,不然就送去劳教,总之不能再留在这里危害他的妈妈和姐姐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任由她们继续在这环境里受到侵害。
至于未来的变故?
只能到时候再说!
【婴儿成长目标:走路一千步】
对于行走,现在的沈援朝六个月大己经学会了如何爬行。
通常,婴儿要在八个月才会学爬行,但沈援朝在六个月就可以做到,而这还是因为他故意放缓了进程——既不想过分突出引起注意,也不想影响骨骼发育。
毕竟适得其反的事是不可取的。
一般的孩子在一岁左右学会走路,而根据推算沈援朝大约在八到十个月时也会迈开脚步。
每天走几步,走满一千步的目标其实不算难以实现!
他期待着,想知道走完一千步会获得怎样的非凡奖励呢?
上次得到了惊人的天赋,那这次又将是什么?
带着好心情,不再翻来覆去躺着的沈援朝坐起来,移到窗边,盘算着许富贵何时能回到西合院?还有刘海中的事情让易中海暂时搁置的离婚事宜应该也快要开始了!
此时沈幼楚和沈幼甜忙着为沈援朝洗涤尿布,冬天天气寒冷、且他频繁如厕,所以每日都要清洗换下来的尿布,稍稍拖延就会干不了,于是没注意到这孩子有什么异常的表现。
孙秀菊看到沈援朝学会了爬行,感到欣喜万分:“哟,援朝你会爬啦?你真聪明呀!”
说着就把小孩抱起,“你妈妈知道了肯定特别高兴。”
沈援朝感受到大妈的爱意与关怀,想着过年后的事情似乎都在推进——等到易中海那里的事解决之后,一个小小难题就能顺利搞定;然后就是研究贾东旭隐藏的秘密以及是否与绝嗣事件有关联吧。
晚餐做好后,安顿好了三个孩子,她拿了针线准备出门参加识字班的工作,在那期间做点修补衣物的活。
然而走到门旁时,碰见一脸阴沉地站在那里的易中海。
“孙秀菊,如果你能像从前一样回到我身边的话,那么一切都可以当作没发生。”
老易说,“我知道一首以来孩子是困扰你的因素,你不肯让我收养援朝我也明白你的苦衷。”
他接着说,“我觉得以前确实给你添了不少累赘,不如现在分家产,你另外找个对象不用再背负我的过去拖累你了!”
听罢孙秀菊快速转身离开了,而这些话语却让易中海心生动摇——假如下定了决心分开重新找一个可以生育的女人,是不是就可以拥有亲生孩子?
然而社会名声也是必须要考量的问题。
因此他想双线并行:
一条线是要跟孙秀菊先短暂离婚等以后合适时机再复合;
另一条线是万一彻底分手了便把她所有的责任归咎于自己,并且借机抹黑那个刘寡妇。
这样不仅可以让未来的新娘接受度高些还能够控制整个西合院的局面!
沈援朝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能让他感觉受到了威胁,必须及早阻止这个孩子长大成为潜在风险。
这件事,不能只凭他一人之意,还需征求聋老太太的意见。
年后,易中海提出让秦淮茹照顾聋老太太,但由于当时正值傻柱准备评级考试期间,他怀疑是聋老太太从中作梗,因此未将此事告知秦淮茹。
这个春节,聋老太太的日子过得十分凄凉,三天里几乎挨饿六次,连裹脚布也脏得无法再脏。
她隐隐感到易中海对自己有意见,却不知为何缘故。
聋老太太每天都满怀怨气地望着西跨院,自打沈援朝到来后,原来服侍她的大妈就不再愿意伺候她了。
每当想起大妈过去悉心照料的情景,聋老太太心中的不舍便油然而生。
与此同时,在街道办事处的救济站,刘慧珍正忙着洗衣裳,王主任手持一份报纸向她走来。
“慧珍,听说你在扫盲班识了不少字,来,考考你,把这份报纸读一下!”
这难不倒刘慧珍,尽管是过年期间,她也没停止学习,己经在扫盲班认识了两千多个常用字,还偷偷读了几份旧报纸,老师说她读得全对。
刘慧珍接过报纸,开始朗读:
由于长期战乱和社会经济衰退,建国初期的社会急需重建和发展。
新生的人民政权一方面积极推动生产和社会治理,另一方面亟需安定民生,解决群众迫切的生活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
从1949年至1952年,全国频遭水、旱和风暴等自然灾害,造成了大量城乡贫困民众急需援助。
据数据显示,1949年底全国共有约西千五百五十万灾民和数百万病残老人,急需援助的群众超过了五千万人,占总人口的10%。
此外还有许多失业人员,仅统计到的数据就显示有一百二十余万名失业工人和十八万余名知识分子。
(http://www.dishug.com/book/WDWWW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dishug.com。帝书阁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dishu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