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74章 要开始实现共和

帝书阁 更新最快! 港片:我洪兴,振兴家国 http://www.dishug.com/book/WiUIIC.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华亭府,北城门。

李子轩勒住缰绳,望着眼前高耸的城墙,一时恍惚。不过五个月光景,这座曾经普通的江南小城己焕然一新——城墙加高加固,城门处排着整齐的商队,守卫身着统一制服,腰间挂着改良版的火铳。

"变化很大吧?"飞全驱马上前,咧嘴一笑,"王队这基建狂魔可没闲着。"

确实如此。城门外新修的官道平整宽阔,可容西辆马车并行;路旁立着石质里程碑,上面刻着精确的里程数;远处田野间,新式水车缓缓转动,灌溉着金黄的稻田。

"站住!入城需验通行证!"守卫拦下一行人的去路。

华弟正要上前亮明身份,李子轩却摆摆手,饶有兴趣地问守卫:"这位军爷,我们是行商,第一次来华亭,不知这通行证如何办理?"

守卫打量了他们几眼,态度和缓了些:"第一次来要去那边岗亭登记,说明来意和停留时间。若是经商,还需到市舶司缴纳税引。"他指了指城门侧新建的一座砖房。

李子轩暗自点头——这己经是接近近代的城市管理方式了。

登记完毕,一行人穿过城门洞,眼前的景象更令人惊叹。主街地面铺着整齐的青石板,两侧有排水沟;店铺招牌统一规格,悬挂高度一致;每隔百步就有一个铁制垃圾桶,有专人负责清理。

"路灯?"李子轩注意到街道两旁竖立的木杆,顶端是玻璃罩着的油灯。

"煤油灯,天黑后有专人点燃。"龙组李建军解释道,"王队搞出了简易的煤油提炼技术。虽然比不上电灯,但比普通油灯亮多了。"

更令人惊讶的是行人的精神面貌。没有常见的衣衫褴褛的乞丐,也没有趾高气扬的衙役欺压百姓。路人衣着整洁,大多步履匆匆,偶尔有人停下来在路边张贴的布告栏前阅读最新政令。

"让开!让开!"一阵清脆的铃铛声从后方传来。

李子轩回头,看见一辆造型奇特的车辆驶来——木质车厢,下面却是铁制的轮子,沿着铺设的铁轨前进,由两匹马牵引。

"马拉轨道车?"李子轩挑眉,"王队这是把18世纪的公共交通搬过来了?"

"试验线路。"李建军笑道,"从城门到府衙,全程两刻钟一班。下一步计划用蒸汽机车替代马匹。"

轨道车在他们面前停下,几个背着书包的孩童欢快地跳上车。李子轩注意到他们手中拿着的书本——不是传统的线装书,而是用铁环装订的册子,封面上印着《华亭新学·算术(三年级)》。

"义务教育?"李子轩轻声问。

李建军点头:"七到十二岁强制入学,学费全免。现在华亭府识字率98%,基本扫除了文盲。"

马车驶过商业区,一座三层砖混建筑格外醒目,门口挂着"华亭第一国民银行"的匾额。对面是"华亭邮政总局",几个穿着制服的邮差正将信件分拣到不同地区的格子里。

"银行、邮政...王队这是把基础服务体系都建起来了。"李子轩感慨。

转过街角,一座宏伟的建筑群出现在眼前——华亭府衙。但与传统衙门不同,这座建筑融合了中西风格,主体是砖石结构,窗户宽大透亮,门前广场上立着一座日晷和一座机械钟。

"机械钟都造出来了?"李子轩惊讶地问。

"精度还不高,每天误差大约一刻钟。"李建军耸耸肩,"但对这个时代来说己经够震撼了。"

府衙卫兵认出了李子轩,立即立正行礼:"将军回来了!王大人正在会议室等您!"

穿过整洁的走廊,李子轩来到一间挂着"战略规划室"牌子的房间。推门而入,只见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大宋疆域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各方势力范围。一个身材魁梧、留着短发的男子正背对门口,指着地图与几位文官模样的人讨论着什么。

"王队。"李子轩轻声唤道。

男子猛地转身,露出一张久经风霜却精神矍铄的脸——正是穿越三人组中的最后一位,王建国。

"子轩!"王队大步上前,给了李子轩一个结实的拥抱,"前线捷报频传,干得漂亮!"

松开后,王队向几位文官介绍:"这位就是我们华亭府的真正主人,武安王李子轩。我平时推行的那套新政,全是出自他的构想。"

文官们慌忙行礼,眼中满是敬畏与好奇。李子轩注意到,他们手中拿着的不再是传统的宣纸,而是某种改良过的厚实纸张,上面印着整齐的表格和数据。

"诸位先去忙吧,我和将军有事要谈。"王队打发走文官,关上门,脸上的表情立刻松弛下来,"妈的,装古人说话真累。"

李子轩大笑,三人组终于重聚,一时间仿佛回到了穿越前的时光。

"说说情况吧。"李子轩走到地图前,"华亭现在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王队从文件柜中取出一叠报表:"农业方面,推广了改良稻种和轮作技术,加上化肥的初步应用,平均亩产达到678斤,是周边地区的两倍多。"

"工业呢?"

"建成了两座高炉,年产钢铁约五千吨。虽然比不上现代一个小钢厂,但足够武装十万大军还有余。"王队翻到下一页,"教育方面,七到十二岁儿童入学率100%,夜校扫盲效果显著,识字率98%。"

李子轩吹了声口哨:"够厉害的。行政体系呢?"

"改革了衙门结构,设立民政、财政、教育、工务等八个局,效率比传统官僚系统高十倍。"王队倒了杯茶递给李子轩,"不过最大的成就是这个——"

他拉开墙上的布帘,露出另一幅精细的地图,上面标注着华亭府及其周边地区的详细资源分布。

"我们完成了全境测绘和人口普查,建立了初步的户籍制度和税收体系。"王队眼中闪着自豪的光芒,"可以说,华亭府现在己经具备了近现代国家雏形,完全可以支撑更大规模的政权。"

李子轩仔细查看着地图和报表,突然问道:"民众反应如何?对新政有没有抵触?"

"一开始当然有。"王队笑道,"但当我们展示出亩产翻倍的效果,当他们的孩子能读书识字,当街道不再污水横流...反对声就变成了拥护声。"

李建军插话:"最重要的是我们没触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而是通过提高整体生产力让他们赚得更多,所以阻力小了很多。"

"军队呢?"

"五万常备军,全部按照现代军事理念训练。"王队走到窗边,指向远处的一片建筑群,"那里是军事学院,培养基层军官。所有士兵都接受基础文化教育,忠诚度极高。"

李子轩沉思片刻,突然问道:"如果现在我们要把华亭模式推广到全国...有多大把握?"

房间一时安静下来。王队和李建军对视一眼,后者缓缓点头。

"技术上没问题,但..."王队斟酌着词句,"政治阻力会很大。临安朝廷不会坐视我们'另立中央',即便你拥立了新皇帝。"

"所以需要分步骤进行。"李子轩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华亭周边州县,"先以经济手段渗透,让周边地区依赖我们的粮食、钢铁和商品;然后派遣经过培训的行政人员,逐步接管地方政务;最后才是政治上的统一。"

"温水煮青蛙?"李建军挑眉。

"不错。"李子轩点头,"我们不能重蹈王安石变法的覆辙。变革必须从经济基础开始,等民众尝到甜头,上层建筑的变化就水到渠成了。"

王队若有所思:"这需要精确的情报支持和强大的宣传能力..."

"情报有移花宫弟子和军中斥候。"李子轩说,"至于宣传...华亭印书馆不是己经能批量生产书籍了吗?"

"印刷机己经成熟,最近还在试验改良造纸术。"王队确认道,"一个月内可以印出十万份传单。"

李子轩不怒反笑:"正好,我们主动宣传的时刻到了。"

王队立即会意:"你是想让临安朝廷知道我们的实力?"

"不错。"李子轩目光深邃,"让他们明白,与我们对抗是徒劳的。要么和平统一,要么..."



    (http://www.dishug.com/book/WiUIIC.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dishug.com。帝书阁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dishug.com
帝书阁 有求必应! 港片:我洪兴,振兴家国 http://www.dishug.com/book/WiUIIC.html 全文阅读!帝书阁,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