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8章 问鼎中原

帝书阁 更新最快! 我给古人讲中华通史 http://www.dishug.com/book/iCvUII.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自古以来,君权与相权既是互补关系,也是博弈关系。君权一旦走向衰落,那么相权就会趁势崛起,从而一举成为独揽朝政的权臣。赵盾就是如此!〕

〔公元前607年,赵盾撤军回到晋国之后,在这一年,赵氏与晋灵公之间长期积累的矛盾终于彻底爆发。〕

〔晋灵公从小或许是疏于管教,又或者是赵盾纵容的结果,总之,慢慢长大后的晋灵公显然不是一位合格的君主,他是晋国历史上罕有的昏君加暴君。〕

晋襄公神情一怔,“昏君、暴君”?自已儿子竟是这样的人?

还有赵盾,你就是这么辅佐未来君主的?

瞧见此时晋襄公那难看的脸色,赵盾满脸冷汗,这种事跟跟自已应该没什么关系吧?毕竟,他可还什么都没做呢?

〔晋灵公长大之后,不恪守为君之道,不仅生活奢靡,而且草菅人命。他喜欢站在高台上用弹弓打击行人,每当看到这些人惊恐、慌乱的样子,他都觉得非常开心。〕

〔有一次,厨师给他做熊掌,没煮烂,晋灵公大发雷霆,然后就把掌勺的厨师当场杀死,将尸体装在箩筐里,让宫女们抬出去偷偷扔掉。〕

看到熊掌,楚成王突然回想起天幕之前说他被逼自杀时,可是连吃一个熊掌的机会都没有啊!

这小子,还真是暴殄天物!可惜了。

〔宫女们抬着箩筐出门时,刚好遇到赵盾与士会,慌忙中恰巧被两人看到了一只手臂,询问缘由后,便得知了晋灵公的所作所为,于是两人就打算找机会规劝一下。〕

〔士会是范氏的先祖,在晋国还是很有威望的。他跟赵盾说,劝谏这种事得先让自已来,如果连他都没办法,那你再去。赵盾同意!〕

〔士会觐见晋灵公,说了很多大道理,可能是觉得烦了,晋灵公赶忙点头称是,但实际上却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没管用,之后又接着胡作非为。〕

〔无奈,这下只能看赵盾的了。然而,就在赵盾接连劝谏了很多次之后,晋灵公终于不耐烦了,甚至还起了杀心,于是便安排一个杀手前去暗杀赵盾。〕

〔结果这个杀手心理戏就很多,他认为赵盾乃国之栋梁,所以杀不得。因而他不仅没对赵盾动手,甚至还因为忠君之事,无法违背,所以非常干脆的撞槐树而死。〕

赵盾很疑惑,自已有这么大的人格魅力?他怎么没发现?

杀手:天幕你什么意思?搞的自已好像是来搞笑的一样。

〔一计不成,反用二计,晋灵公打算以宴会邀请为由刺杀赵盾。宴席上,手下提弥明察觉异常,对赵盾说,此地不宜久留,赶紧离开。赵盾不傻,准备跑路。〕

〔晋灵公见赵盾要跑,也顾不得什么安排了,直接放狗咬人。提弥明是个很勇猛的人,一边掩护赵盾撤退,一边跟一群恶犬搏斗,跟随来的侍卫也随之跟晋灵公安排的甲士战斗在一起,现场极其混乱。〕

〔眼看即将命丧当场,这时甲士阵营有一人突然倒戈相向,拼死将赵盾护送出来。此人名叫灵辄,很多年前,赵盾曾给过此人一些饭菜,这不仅救了他的命,同样还救了他母亲,所以他非常感激赵盾,此次相救,特为报恩而来。〕

赵盾神情一怔,口中喃喃:“灵辄是吗?好,此次算是记住你了。”

晋襄公很难受,怎么就闹到这一步了?之后又该怎么收场?

〔冲突爆发,赵盾紧急逃出都城,但这时却无处可去,只能流亡,但没有逃出国境。〕

〔赵盾的堂弟就是之前出场的赵穿,他是晋襄公的女婿,可能是一向娇纵惯了,无法无天,此时眼看堂兄赵盾被一个半大小子逼到这般处境,一时无法容忍,于是便在当年九月,趁晋灵公在桃园游玩时,一举将其袭杀,而后迎赵盾回国都。〕

晋襄公愤怒了,居然弑君?

“赵穿?这还真是寡人的好女婿啊!没想到他居然敢干出弑君这种事来,以往还真是小看他了啊!”

说到最后,晋襄公已经握紧了拳头,咬着牙说道!

赵盾没话说,他感觉此时的自已只要露头,肯定就会成为出气筒。

〔赵盾官复原职,可能是晋灵公实在太不得人心,因而赵盾的回归,出奇的顺利,压根就没什么人反对,很有众望所归的那种意味。〕

〔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下“赵盾弑其君夷皋”,写完之后,他还在朝堂上给群臣们看。赵盾没绷住,就问:“自已没有弑君啊!”董狐说:“你是正卿,出事的时候又在国内,你不负责谁负责?而且事后又不惩处凶手,这不就说明你是主谋吗?”赵盾无言以对。〕

赵盾仰天长叹,看来这弑君的名头肯定是被未来的那个自已永远的背负下去了。

不过幸好,这一世还没有发生弑君之事,自然他也就不用那么苦恼了。

不对,这如今的晋灵公,看来还是得想办法限制一下啊!可不能让他以后乱来。

孔子赞叹:“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晋灵公已死,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由赵盾主导将晋文公的小儿子公子黑臀从周天子那里迎回,并拥立即位,是为晋成公。〕

〔晋成公毕竟年长,他很清楚此时赵盾的权势,也知道跟赵氏作对很不明智,所以他非常果断的将国政全权交给了赵盾。自此,没了阻碍的赵盾也觉得是时候可以跟楚国全力一搏了。〕

楚庄王笑了,你想放手一搏,但寡人却偏不让你如愿。

晋成公感叹,自已这算不算是最后的赢家?

〔公元前606年,晋国攻打郑国。见大军压境,这时郑国特有的墙头草属性很快又上来,直接投降。〕

〔对此,楚国并没有什么反应。那么问题来了,这时候的楚国在干嘛呢?在翻山越岭。〕

〔公元前606年春,楚庄王亲率大军从南阳盆底的西北角沿淅川北上,翻过熊耳山,到达洛河上游之后,再顺洛河而下,便可以避开中原势力直达洛邑王城。当然,楚庄王的目标虽然是周王室,但其本意却想借此震慑中原诸侯。〕

〔不过,既然目标是周王室,那此举肯定得需要借口,于是楚庄王便以勤王的名义攻打陆浑戎,到达洛水之后,大军直抵洛邑附近,并在周王室边境陈兵耀武。〕

〔楚军突然来袭,这让刚即位的周定王很是恐慌,随即赶忙派大夫王孙满出城慰劳,顺便探听一下对方此行的意图。〕

周宣王扶额,这天子也太窝囊了!

楚庄王瞬间打起精神,此次过后,天幕就要透露他未来要经历的事了。

诶,这股莫名的紧张感是怎么回事?

〔王孙满以能说会道著名。二十年前,当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看到秦国军队在经过周王宫北门时的狂妄举动,当时他就冷冷地说:“秦军如此狂妄,此行必败。”后来这支军队果然在崤山全军覆没。〕

秦穆公冷哼,毛头小子,逞口舌之利有什么好显摆的?

〔双方一阵“寒暄”之后,楚庄王却突然问起了九鼎的大小轻重,其中意思不言而喻。〕

〔所谓九鼎,这是当年大禹统一天下以后,收天下九州之铜铸的九个鼎。九鼎之上镌刻的是九州名山大川、奇鸟异兽。商汤灭夏后,九鼎迁至商都。周代商后,周人据有九鼎,历经几百年传承,此时九鼎已是周王室权力的象征。楚庄王此言,无疑公然表示要夺周人江山社稷。〕

〔王孙满明白楚庄王此时的言外之意,不急不缓道:“周王室的权力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国自楚武王时代崛起后,历经几世争霸,基本融入了华夏文明,楚王之位传至楚庄王时,他也已经在潜移默化中认可了君权天授的思想。而如今,在经过王孙满这番意味深长的劝阻后,楚庄王突然明白,或许仅仅依靠武力还不足以撼动周天子的地位,于是便撤军了,不再威胁周王室。这就是典故“问鼎中原”的历史出处。〕

楚庄王叹息:“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有意思,所以,当真正能够撼动九鼎轻重之时,那时候的自已又究竟在哪里呢?楚国又是否能完全替代周天子从而成为新一代的天下共主?”

话落声中,仿佛充斥着无尽遗憾!

秦朝,秦始皇面无表情,九鼎虽号称天命,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神圣无比,但并非是完全撼动不了的。

大禹神色震惊,好家伙,这些王朝怎么就把他的九鼎据为已有了?

还权力的象征,这真是让他无话可说!

不过这么一来,是不是就说明这九鼎比以往要更加的庄严与神圣了?

周武王也很难绷,九鼎传承了那么久,没想到居然会有诸侯胆敢觊觎撼动此九鼎。

这般变化,真让他难以置信!

〔楚庄王返回楚国途中,手痒又揍了一次郑国,原因是郑国又投靠了晋国。郑穆公虽然很气,但没办法,形势所迫,只能如此。当然,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受气,因为没过多久,他就过世了,其子郑襄公即位。〕

郑穆公这时都懒得骂人了,到了如今,他也总算看明白了,这晋国跟楚国还真就一个德行,都是这么的狂妄且霸道。

〔由于楚庄王有事没事就喜欢到中原转悠,所以很少待在郢都,而这就让那些大权在握的若敖氏逐渐有了想法。〕

〔斗越椒,若敖氏人,这时期的楚国令尹,位高权重。楚庄王执政以后,重用蒍氏和屈氏,想以此抗衡若敖氏。人的内心对权力的欲望,若无法控制,终究会有彻底爆发的那天。公元前605年,斗越椒带领若敖氏族人反叛,先杀蒍贾,然后率军驻扎在烝野,准备跟楚庄王展开决战。〕

楚庄王眼中狠意闪过,既然如此,那可就怪不了自已不讲情面了。

〔若敖氏势大,楚庄王并没有必胜的把握,他原本想用三代楚王的子孙做人质,让斗越椒息兵,但斗越椒不听。〕

〔既然劝不住,那就只能开战了。于是双方军队在皋浒展开大战,最后楚庄王一方获胜,斗越椒被杀。此战过后,楚庄王对若敖氏家族展开大清洗。斗氏、成氏都不能幸免,其家族成员不是罢免就是被杀害,只有少部分族人侥幸逃到了国外。〕

〔内乱平息,若敖氏近乎灭族,即便后来的楚国仍有若敖氏族人在朝为官,但其权势却彻底回不到当年了。〕



    (http://www.dishug.com/book/iCvUII.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dishug.com。帝书阁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dishug.com
帝书阁 有求必应! 我给古人讲中华通史 http://www.dishug.com/book/iCvUII.html 全文阅读!帝书阁,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