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6章 博弈中原

帝书阁 更新最快! 我给古人讲中华通史 http://www.dishug.com/book/iCvUII.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晋文侯差点没绷住,好家伙,小宗取代大宗,在晋国都已经成传统了是吧?

成师默默低头,看不见我!看不见我!

晋景公大惊,晋国竟又发生弑君案了?而且对象居然还是自已的儿子,这栾书怎敢如此?

到这时,他才恍然明白,为什么自已儿子明明功绩还算尚可,但结果却得到了“厉”这个谥号,原来在这一切的背后,皆为叛臣所为。

〔消灭了赵氏,再毁灭郤氏,最后搞掉晋厉公,栾书觉得,这时候也该轮到自已权倾朝野了吧?然而,让他万万没想到是,被他拥立的这位年仅十四岁的晋悼公,却并非是由他们随意操纵的傀儡。〕

〔晋悼公虽然年少,但其少年老成的处事手段,却足以让栾书等人的任何算计付诸东流。这个国家,以后将由他说了算!〕

晋厉公忍不住嘲讽,这下自作自受了吧?活该!

虽然此时的朝堂形势对他很是不利,但栾书还是忍不住皱眉,他居然玩不过一个少年?这怎么可能?

〔这位少年英主在即位前就曾宣言说:“能当上国君,这并不是我的本意,那想必就是天意。而且,国君之所以尊贵,那是因为一国之政令皆出自国君,如果只是空有其名,那又何必拥立国君?今们将我迎回,那我肯定是要发号施令的,诸位也必须听从我的命令,如若不然,那诸位还是另寻他人吧!”〕

〔开局就是一个下马威,毕竟,都已经到这一步了,哪能是想改变主意就可以的?而且,从这段话中也能听出,这位少年君主显然不是一位好糊弄的主。但没办法,此时即便想反悔也不可能了,于是众人只能齐声回答:“让您做国君那都是我等一直以来的心愿啊!肯定唯君是从!”〕

栾书沉默,从这简单的手段来看,自已倒真是小看他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一番话真的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年能说出来的?

〔树立起君主的权威之后,晋悼公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重组了八卿,除了前四卿之外,后四卿则全部提拔了新人,这一步算是分权。〕

〔当然,既然提拔了新人,那自然也要立威,于是晋悼公将晋厉公时期的那些“宠臣佞臣”全都驱逐了朝堂,这表示新的时代开始了。〕

〔再之后,晋悼公又接连颁布新政,大规模地改革晋国的制度,从经济、军事到社会、法制,全方位的改革。这些改革给晋国社会带来全新的风气,使得晋国很快就从内乱中恢复过来,并重新出现了全面振兴的迹象。〕

看到天幕上所展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那些立志于振兴国家的诸侯君主们,皆都兴奋异常,赶忙命人将上面的内容一字不落的全都记下来。

至于有没有效果,笑话,天幕出品,岂能有错?即便最后没能达到目标,那肯定是他们实施不当的结果,没学到精髓,这跟天幕无关!

〔之前就说过,别的诸侯国那基本都是公族掌权,而到了晋国,特别是晋文公之后,异姓卿士权势日盛,所以在很多时候,国君通常会处于被架空的状态,而朝政则会由异姓卿士全权掌控。〕

〔赵盾执政期间,为巩固赵氏势力,他请求晋成公设立“公族大夫”。当然,这里所谓“公族”指的并非是宗室公族,而是世卿子弟,至于谁才是世卿,那肯定是权势最大的那位。晋成公毕竟是由赵盾拥立即位的,所以,哪怕面对这种极其不合理的请求,可迫于压力,他最终也只能同意。〕

〔晋悼公刚即位,就立马提拔新人,栾书非常明白,这是想分自已的权,于是为巩固自已的地位,他便也想效仿赵盾请求晋悼公设立“公族大夫”。晋悼公同意,随后就同时任命了栾黡、荀家、荀会以及韩无忌为公族大夫。〕

〔栾书就很难绷,自已是这个意思吗?但事实已定,毕竟,他总不可能为此去得罪另外两家吧?〕

〔当然,除了重用这些异姓卿士外,为了制衡朝堂,晋悼公还提拔了以祁氏和羊舌氏为首的公族势力。他的这一举措,也让原本已经落寞的晋国公族,终于有了点抬头的趋势。〕

祁氏、羊舌氏:好家伙,这下终于要熬出头了!

荀氏、韩氏:嚯,这算不算是占了栾氏的便宜?

栾书感觉自已这是被一步步打压了啊!再这样继续下去,他也不知道自已还能在正卿的位置上坚持多久。

……

晋文公感叹:“自已这创立的三军六卿制,虽然可以使晋国迅速走向强大,但又会因内部的权力斗争从而爆发内乱,最终致使国家走向衰落,甚至分裂。如何把握,晋国又能走向何方,终究还是得看后人的能力啊!”

〔当逐步完成一系列目的之后,晋悼公从此大权独揽。眼看着自已的权力被逐步稀释,栾书虽然不满,但他没有任何办法。而且,在这之后不久,栾书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接替他卿士职位的是他的儿子栾黡,任下军将。〕

〔栾书退出政坛之后,晋悼公重新调整了八卿人选,分别是中军将―韩厥、中军佐―中行偃、上军将―智罃、上军佐―范宣子、下军将―栾黡、下军佐―士鲂、新军将―魏颉、新军佐―赵武。〕

视线扫过名单,赵盾眼睛猛的一亮, 他居然从里面看到了赵武!

难道说,赵氏要复兴了?

赵朔也难得激动起来,赵氏还没有彻底衰亡,他儿子赵武依旧还在坚持!

栾书叹气,他的时代结束了!

〔晋悼公虽然年少,但被他用来掌控朝臣的制衡之术却是玩的出神入化。可以说,正是因为他的这些手段,所以在他执政期间,没有出现如赵盾、栾书这样强势到能够只手遮天的权臣。〕

〔总之,在内政问题得到整肃以后,晋国在晋悼公的带领下,即将开始新的征程!〕

晋悼公看向天幕,说实话,关于自已的能力,他自然比谁都清楚,可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突然有个疑问,为什么自已的谥号是“悼”?

这谥号明显就不吉利,在他看来,以自已的功绩,最起码也能混一个非常好的谥号吧?可结果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所以未来的自已到底发生了什么?

〔公元前572年,楚国趁晋国新君刚立,北上与郑国一起攻打宋国,并占领了宋国的彭城,将桓族留下来驻守彭城后,楚、郑撤军。〕

〔“桓族”是宋国鱼氏、向氏、鳞氏的合称,当年“桓族”因宋国内斗而流亡楚国。与之敌对的,是宋国的戴族,戴族有四个氏族,分别是华氏、乐氏、老氏以及皇氏。〕

〔楚国将桓族安排过来,其本意就是想掀起宋国内乱。宋国自然明白楚国打算,但彭城失守,不能不救,于是命华元领兵攻打彭城。〕

〔彭城还未攻克,子重就已带兵前来救援。对此,华元只能向晋国求救。晋悼公在韩厥的建议下,发兵救宋。子重闻讯,当即率兵北上,与晋军相遇靡角,还未交战,楚军便已连夜撤军。〕

〔趁此时机,晋悼公召集八国联军,共同攻打彭城。桓族见楚国都不敢撼其锋芒,那自已还坚持什么?直接投降。〕

桓族:所以,这就是我们最后的结局?完了!

楚庄王眉头紧皱,这晋悼公虽然年少,但他却明显能感觉到,这是楚国的劲敌啊!

〔此战,算是打出了晋国声威,宋国表示,这个大腿必须抱住。本来这一次还召集了齐国,但齐国却始终没有派人来,晋悼公非常不满,于是举兵伐齐,还没开打,齐灵公就怂了,赶忙求和,并把世子光送到晋国当人质。〕

〔趁此声威,晋国再接再厉。公元前571年,晋军起兵伐郑。郑国虽抵挡不住,但却宁死不降,最后还是在鲁国大夫仲孙蔑的提议下,在虎牢筑城,这才迫使郑国不得不投降。当然,在这期间,晋军又一次率领联军攻入了楚国本土,算是耀武扬威了一把。〕

楚共王刚感动一会儿,结果还是失望了!

不过,当看到最后,他又转而愤怒起来,这晋国到底把楚国当什么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齐桓公愈发不满了,那时候的齐国到底沦落到何种地步了?怎么感觉像是谁来都可以欺负一下?

〔围困郑国,到郑国投降,这期间长达半年,但楚国却一直没来救援,这是为什么?那自然是被吴国给拖住了。〕

〔公元前570年春,由于吴国的不断骚扰,楚共王命子重率精兵攻打吴国,首战虽然告捷,但之后却被吴军偷袭,以致军队惨败而归,最后还被吴国攻占了位于楚国东部的重镇驾邑。子重深感耻辱,不久病死!〕

子重:“……”

这种结局,是不是太过窝囊了点?

子反在一旁看着,要不是殿内气氛很不友好,不然他早就开启嘲讽模式了!

〔子重是楚国令尹,他一死,新上位的是子辛,这家伙是个贪得无厌的小人,直接逼得陈国主动派人参加由晋悼公主持召开的鸡泽之盟,请求归附。晋悼公大喜,当即歃血为盟!〕

〔到了此时,楚国几乎已经失去了所有的重要盟友,这下,即便实力再如何不济,那也不得不出手了。〕

〔楚共王命司马何忌攻打陈国,想逼迫其投靠回来。晋悼公闻讯,令智罃率上军从虎牢出发,赶赴救援。争夺陈国之战,自此拉开序幕!〕

〔这一战或许远比晋楚两国想象中那么简单,大家你来我往,相互争夺,这场拉锯战足足持续了四年之久。公元前566年,晋悼公召集诸侯在鄬地会盟,正商讨救陈之计,不料,陈国内部却出了乱子,最终迫使陈国投靠了楚国。〕

〔鄬盟失陈,这是晋悼公执政生涯中最大的失算之一,但不影响全局,毕竟晋楚相争的主战场还是在郑国。〕

郑国:“……”

说实话,虽然已经这么多次了,但你这样一说,又想骂人了!可恶!



    (http://www.dishug.com/book/iCvUII.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dishug.com。帝书阁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dishug.com
帝书阁 有求必应! 我给古人讲中华通史 http://www.dishug.com/book/iCvUII.html 全文阅读!帝书阁,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